安徽农垦集团



衣食住行四十年

发布日期:2019-10-23 浏览次数:14866

我工作和生活在皖西南的安徽农垦华阳河农场,这里有十几万亩耕地和一二万人口,农场医院、学校等一应俱全,俨然是一个小社会。1978年,我刚好上小学一年级;如今,四十年过去了,我已年近半百。四十年衣食住行的发展变化,我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衣饰——色彩和样式的“惊艳”

从记事开始,爸爸就是一成不变的蓝色工作服和军绿的中山装,厚重的冷色更增加了爸爸的威严,每到下班时,孩子们分不清远处穿清一色工作服的人,哪一位是自己的爸爸。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军绿色,因为这是解放军的衣服!妈妈虽然天生爱美,穿的也不过是大红或粉红色衣服上加了几朵小花。大街小巷,多是清一色的服饰。在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年代,如果谁家的妈妈穿了一件蓝色裙子或是绿色的外套,那她准会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爸爸出门时就会穿上西服,打起领带,蹬上擦得锃亮的皮鞋。街头巷尾,女士的服饰如同春天里的花儿,竞相开放,姹紫嫣红。更惊艳的是头发烫的大波浪小波浪,喇叭裤高跟鞋,到处都是靓丽的风景。

现在,农场人开始追求品牌,讲究品位,无论在哪,色彩和样式的惊变体现了改革开发四十年来的农垦人的崭新形象!

饮食——从填饱肚子到追求营养的惊喜

小时候最美的记忆就是围在灶台边,看妈妈做什么好吃的。妈妈总会夹一块给我先饱口福,我有时竟狼吞虎咽起来,因为那时油水少不经饿,总是吃上顿赶下顿,全然不知父母只能用菜汤来泡饭。有时,妈妈还把做饭时留下的米汤当做补品给我吃,好让我长个子。个把月一次的肉香会勾起我的馋虫,包一次饺子真的像过年一样。

改革开放后,自家可以养猪养鸡搞副业,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了,吃饱肚子再也不是难事。农场里的饭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风味小吃、炒菜火锅应有尽有。鸡鱼肉蛋,要啥有啥。现在的年轻妈妈,发愁和伤脑筋的是孩子不好好吃饭。

如今,在饮食方面的变化,用一位医生朋友的话来概括:以前是交代病人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现在是说少吃点、多运动。

住宅——老平房迁居新楼房,不仅是高度的超越

改革开放前,农场的房子几乎一样,条件好些的是砖瓦房,遇到狂风暴雨不免跑风漏雨,条件差的就要提前加固。一家四五口只有一间房,家里来了亲戚小孩就要去打游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很多人的奢望。爸爸常说,下一次分房我们可能有两间啦。

到了新世纪,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发展,农场整体面貌大为改观,曾经的泥巴路、砂石路早已被笔直宽阔的水泥路、柏油路取代。而那些眷护了两代农场人的老平房也几乎成为“文物”,一栋栋挺拔树立的居民楼则成了农场的新名片。

上了年纪的爸爸最爱做的事,就是在自家的阳台上沏一壶茶,看远处春绿秋黄的农田,讲述着他眼中的变化:真好啊,农场像城里一样,有楼房、有超市,生活真方便,最方便还是上厕所都不用出门了,好啊,好啊!

出行——自行车换成私家车,就是质的飞跃

七八十年代,农场人出行最多使用的就是自行车。家里有一辆,爸爸每天上班要用,他不用时就是哥哥姐姐的,我只能偶尔蹭一下顺风车。放假的时候,爸爸会骑着他心爱的车带着妈妈和我一起去姥姥家,坐在车上吹着和煦暖风至今还是我美好的记忆。我总想,等我有钱一定要买一辆自行车,天天骑,去哪儿都骑。还没等到我买自行车,摩托车已崭露头角,哥哥死缠烂打央求家里买了一辆,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带着我未来嫂子兜风的样子引起不少同龄人的羡慕嫉妒。

今天的农场,许多家庭交通工具已更换成了私家车,出门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也不再起早贪黑。春节期间,大家甚至要为找一个停车位而发愁。生活水平提高这么快,改革开放的好处摸得着看得见,出门有车的农场人发出由衷感叹!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两代人励精图治,把条件艰苦、发展缓慢的旧农场建设成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农场,人人共享改革优渥成果,获得感在人们心中荡漾!我常常想,再过四十年我们的农场又该发展成什么样,那时的衣食住行又会是什么样?终究会是越来越好的!乘着十九大的东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吹响了集结出发的新号角,我们将在建设美丽农场的征途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华阳河农场公司  崔海亚)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农垦集团 胜华新材料 胜华新材料 胜华新材料